揭秘神奇阳桃露酒!轻松降血压的秘密武器血压平稳就靠它

一、高血压病因、诊断与影响

1.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一种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影响着全球大量人群的动脉系统。该病症表现为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对动脉壁施加持续过高的压力,迫使心脏不得不加倍努力来完成泵血任务。医学上,高血压被定义为体循环动脉血压(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升高,具体标准为收缩压达到或超过140毫米汞柱,同时舒张压达到或超过90毫米汞柱。这种升高的血压状态不仅伴随着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潜在损害,甚至可能导致器质性病变。

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容忽视。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2.8亿名年龄介于30至79岁的成年人受到高血压困扰。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其中近半数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而得到确诊并接受适当治疗的比例仅为约42%。更令人担忧的是,仅有一小部分(约五分之一)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鉴于其严重性,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过早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什么是高血压

在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中,国内外多数治疗指南均依据未来10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程度对其进行危险等级划分。研究已证实,当个体的收缩压达到或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达到或等于90毫米汞柱时,其在未来10年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已攀升至15%。基于此,最新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年版)做出调整,建议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收缩压≥13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0毫米汞柱。这一举措旨在更早识别高血压风险,从而实现更及时有效的干预与管理。

2.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高血压作为一种多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蕴含着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高血压表现出明显的家族遗传特性。若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高血压,子女患上该病的概率显著升高,这凸显了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核心地位。科研已揭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细胞膜离子转运功能存在异常,并且与特定遗传背景紧密相关,这一现象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内在机制之一。

精神与环境因素: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如紧张、激动、焦虑)的状态下,亦会诱发高血压。心理应激对血压调控系统的持续影响不容忽视。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罹患高血压的风险随之上升。统计数据清晰显示,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随年龄递增的趋势,尤其在40岁及以上人群中更为普遍。

生活习惯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血压产生负面影响。过量摄入钠盐、缺乏钾元素摄入、食用过多饱和脂肪酸等不良膳食结构,均能促使血压升高。此外,吸烟行为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成为高血压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激素类药物以及消炎止痛药等,可能对血压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成为血压波动不可忽视的外源性因素。

其他疾病与体重因素:体重超标,特别是超重或肥胖状态,不仅直接导致血管、肾脏及其他组织结构发生适应性变化,往往引发血压升高,而且还会加剧心脏病风险及其相关风险因子,如高胆固醇水平。

3.高血压的主要类型与分类

在医学实践中,高血压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别: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为主因不明高血压或特发性高血压,占据所有高血压病例的九成以上。这类高血压的特点在于病因不明确,尽管血压升高是其显著特征,但其发病机制通常被认为与遗传背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元因素相互交织。事实上,绝大多数(约90%)高血压患者所患的就是原发性高血压,即不存在单一、明确的诱发疾病或病理状态。

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形成对比,其特点是高血压的发生有确切的病因可循。此类高血压是由诸如肾动脉狭窄、肾上腺肿瘤(如腺瘤、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特定疾病,或是长期使用特定药物(如避孕药、止痛药、激素类药物)所导致。换言之,继发性高血压是某种已知病因引发的血压升高现象。

诊断高血压时,通常依据测量得到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进行分级。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现行标准,当个体的收缩压达到或超过140毫米汞柱,同时/或舒张压达到或超过90毫米汞柱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这一数值界定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达到高血压诊断阈值,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4.高血压的常见症状与体征

高血压病患可能出现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的症状与体征。以下为一些较为常见的表现:

头晕:作为高血压最常出现的症状,头晕给患者带来持久的头部不适感,如沉重、昏沉等,严重影响思维能力、工作效率,导致对周遭事物的兴趣减退。当血压骤然升高至一定水平时,头晕可能会伴随剧烈头痛、恶心、心慌及眩晕等症状。

头痛:头痛是高血压患者另一个常见主诉,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常集中在两侧太阳穴、后脑勺区域,有时会扩散至眼窝、耳后、颈部等处。头痛的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感轻微不适,重者则可能遭受剧烈胀痛或尖锐刺痛。头痛的强度和特点可能与血压波动相关,血压升高时头痛症状往往会加剧。

早期症状与进展表现:高血压初期可能并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且易于忽略,如偶发的头晕、头痛、颈部僵硬感、乏力、心跳加速等,这些症状往往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出现,休息后能够暂时缓解。然而,随着病情持续发展,血压持续升高,各类症状逐渐显现且愈发明显。

心理与睡眠障碍:高血压患者常常表现出性格急躁、遇事敏感,易受外界刺激而情绪激动。心悸与失眠现象在患者中颇为普遍,失眠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噩梦频发、易受惊吓,这些症状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

四肢感觉异常:患者还常主诉手指、脚趾麻木感,或皮肤有如蚊虫叮咬般的异常感觉,以及颈背部肌肉紧张、酸痛等。这些体征提示血液循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5.高血压的危害与健康影响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普遍威胁。据数据揭示,由高血压引发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首要致死原因之一。随着血压持续升高和病程的延长,患者面临的危险因素不断积累,增加了对关键靶器官(如脑、心脏和肾脏)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其中尤以心室肥厚、动脉粥样硬化及卒中等并发症最为突出。

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同时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风险因子。正常人的血压值会随着内部生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总体趋势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以收缩压的升高尤为显著。然而,到了50岁以后,舒张压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导致脉压差增大。

长期的高血压状态犹如持续对血管壁施加冲击,促使血管壁增生、硬化,进而导致血管管腔狭窄乃至形成斑块。这种血管结构的损害一旦达到极限,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如发生在脑血管,则可引发致命的脑出血事件。不仅如此,高血压对心脏亦造成负面影响,表现为心肌组织增生肥厚、心功能减弱直至心力衰竭,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脏病发作等一系列表现。

6.查诊高血压的方法与诊断标准

诊断高血压的关键手段是血压测量,通常采用袖带式血压计来测定收缩压(高压)与舒张压(低压)两个数值。正常血压的界定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mmHg),同时舒张压低于90 mmHg。

医院诊室血压测量: 这是最为普遍的高血压诊断途径。医生会在医疗机构内使用专业血压计为患者进行血压测定,常规操作是连续测量三次。若这三次测量所得的血压值均高于140/90 mmHg,即可初步考虑患者可能患有高血压。

家庭自我监测血压: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在家中自行进行血压监测,使用家用血压计多次测量并记录结果。家庭自测有利于获取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更为真实、全面的血压数据,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这是一种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血压监测技术,旨在详尽记录患者全天候血压波动情况。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医生能更精准地评估个体血压变化规律,对于诊断高血压、了解血压控制效果以及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具有极高价值。

二、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

1.如何预防高血压

预防高血压的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首要之策是实施合理的膳食安排。日常饮食中,对能量摄入进行有效控制至关重要,建议优先选择富含复合糖类的食物,如淀粉类谷物、玉米等,这些食物能提供稳定的能量来源。相比之下,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单糖应适量减少摄入,因其易于引发血脂水平升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限制盐分摄入是预防高血压的另一项关键举措。科学研究揭示,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即人群中的盐摄入量越高,整体血压水平往往也越高。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日的盐摄入总量(包括食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的钠)不应超过6克,以此来维护适宜的钠盐平衡,降低高血压风险。

此外,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预防高血压的另一有力武器。规律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合成,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运动还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骼韧性,有助于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的发生,进一步维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态。综合来看,通过合理膳食与坚持运动双管齐下,个人能够显著降低罹患高血压的风险,积极迈向健康生活。

2.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手段

(1)非药物干预

在非药物干预方面,针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策略着重于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与优化。参照《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的权威建议,以下是一系列关键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饮食干预: 推崇采用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饮食模式,该模式源于1997年美国一项旨在防治高血压的大规模研究,专为预防和管理高血压而设计。DASH饮食的核心原则包括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1茶匙),理想状态下应降至1.5克以下。同时,鼓励摄入富含钾、钙、镁等有助于降压的营养素,推荐钾的日摄入量为3500~4700毫克。遵循这一饮食结构,旨在通过改善膳食平衡来有效调控血压。

运动干预: 建议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日运动时长应保持在30~60分钟之间,理想情况是每周坚持5~7天。运动强度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确保既能提升心肺功能,又不过度劳累。

减压干预: 强调运用呼吸训练进行压力管理。推荐在每日睡前进行深慢呼吸练习,借助专业呼吸设备辅助效果更佳。目标呼吸频率为每分钟不超过10次,每次持续15分钟,确保每周累计呼吸训练时间超过40分钟。通过这种深度放松的呼吸方式,有助于降低心理应激,间接有益于血压控制。

减重干预: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实施科学的减重计划至关重要。建议每日热量摄入减少至500~750千卡,并结合中到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健身操等,每日锻炼30~60分钟,至少坚持5~7天每周。运动强度应达到最大心率的60%~90%,以促进脂肪燃烧并提高身体代谢率,助力实现健康减重,进而改善血压状况。

戒烟与限酒: 明确要求患者完全戒除吸烟行为,避免任何形式的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暴露。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加剧高血压病情。此外,对于有饮酒习惯的患者,应严格限制酒精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0克,坚决杜绝酗酒行为。适量饮酒虽可能对部分人群的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但过量饮酒则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故需谨慎控制。

(2)药物干预

在药物干预方面,治疗高血压通常涉及多种类型的药物,每种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调节血压。以下是常用药物类别及其作用原理:

利尿剂:这类药物通过促进体内多余水分和钠离子的排泄,有效降低静脉和动脉内体液总量,从而减轻血管壁所承受的压力。利尿剂包括噻嗪类、髓袢类和保钾类,它们分别针对不同层面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进行调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此类药物能够抑制体内产生缩血管物质的过程,进而促进血管舒张。它们阻止了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具有强力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II,有助于维持血管的正常口径。

钙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通过阻断钙离子进入心脏和动脉平滑肌细胞,使得血管得以维持松弛状态,从而降低血压。由于钙离子在血管收缩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减少其内流有利于血管舒张,改善血流动力学。

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直接针对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机制,ARBs通过阻断其与受体的结合,防止血管收缩反应的发生。由于血管紧张素II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抑制其作用有利于血压控制。

α受体阻滞剂:这些药物通过干扰“去甲肾上腺素”对小动脉和静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效应,使血管保持舒张状态。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能够引起血管紧缩的激素,阻断其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减慢心跳速率、减弱心脏收缩力,间接降低血压。它们作用于心脏β受体,减少心脏的工作负荷,使血液循环更为平稳,有助于减轻高血压带来的负担。

中枢作用剂: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大脑向神经系统传递加速心率和收缩血管的信号,降低心脏泵血强度。这样一来,血液在静脉和动脉中的流动阻力减小,有助于血压下降。

肾素抑制剂:肾素是肾脏产生的一种酶,参与了导致血压升高的生理过程。肾素抑制剂能够抑制肾素的合成或活性,从源头上减少血压升高的驱动因素。

鉴于降压药物种类多样且副作用各异,选择何种药物治疗高血压需考虑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血压水平及可能存在的合并症。通常情况下,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比单一用药更能有效控制血压,并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然而,找到最适宜的药物组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调整,以确保既能有效降压,又能兼顾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3.长期服用降压药的副作用

长期使用降压药物,尤其是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可能对患者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已有研究指出,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同时引发血钾浓度异常,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心脏和肌肉的正常运作。此外,利尿药作为高血压的标准疗法,其长期安全性引发了广泛关注。一项由Ehud Grossman教授团队在《心血管疾病进展》上发表的研究揭示,虽然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助于减少病发率和死亡率,但某些降压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破坏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从而加速糖尿病进程,还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的升高有关联。早前的研究还指出,短效钙拮抗剂可能增加心肌梗死和癌症的风险[1]。

长期服用降压药的副作用

尽管噻嗪类利尿药在降低普通高血压患者病发率和死亡率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针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其安全性问题却引人质疑。研究发现,相较于未接受治疗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高出约3.8倍。在一项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中,对比了β-阻滞剂与其他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长期使用β-阻滞剂的患者中风相对风险比其他药物使用者高出约16%左右[2]。

药物在体内需经过肝脏代谢并最终通过肾脏排出,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负担,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并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发肾脏损伤。长期用药还可能产生依赖性,表现为药物剂量逐渐增加,停药后出现血压反弹现象。因此,建议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辅助降压,以减少对药物的过度依赖。

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对不同人群可能存在不利影响,因此在日常血压管理中,应尽早融入非药物干预措施。非药物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其降低血压的效果已得到广泛研究验证,并获国内外高血压指南的一致推荐[5]。通过药物治疗与非药物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实现血压的有效控制,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副作用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三、非药物干预手段调节血压

1.阳桃的降压机制

血压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直接正相关关系早已得到公认。截止到目前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达到最佳血压控制效果[6]。因此必须考虑其他降低血压的干预措施。近些年尽管在高血压的预防、检测、治疗和控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高血压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一些研究表明,非药物干预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潜力[7]。此外,在过去的 20 年里,医生和患者对非药物干预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阳桃,又名五敛子,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在晋朝时传入中国,在中国南部、东南亚、印度和南美洲北部广泛种植。《本草纲目》中记载道“五敛子主风热,生津止渴”。在中药传统使用中,其具有下气和中、清热止渴、生津消烦、利尿、解毒、醒酒、助消化等功效。阳桃不仅在中医典籍中有入药的记录,在巴西也有使用阳桃来治疗高血压的记载。在巴西传统医学中,其果实、果汁或由其叶子制成的茶因其抗糖尿病和降低血压的作用而被使用[8]。

45ea73148ce94563a2311096e082d34c

(1)阻断钙离子通道

国外Roseli Soncini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2011年在《民族药理学》杂志发表的论文揭示了阳桃水提取物(AEAC)对实验大鼠具有降血压作用[9]。

实验中,将大鼠麻醉后,在其右外侧颈静脉注射标准药物和植物物质。同时,通过股动脉,将聚乙烯导管放置于腹部主动脉,以测量动脉血压。在测量过程中,大鼠会保持麻醉状态。然后观察阳桃水提取物(AEAC)对一氧化氮合酶抑制诱导的急性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建立高血压后,通过静脉注射50mg/kg的提取物来处理大鼠,以评估提取物的降压效果。

注射AEAC剂量与大鼠血压关系
注射AEAC剂量与大鼠血压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阳桃水提取物(AEAC)对麻醉大鼠有降压作用,AEAC能够降低血压是通过阻断钙离子(Ca2+)通道的活性实现的。钙离子通道是介导血管收缩的重要通道,当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时,会导致血管收缩和增加血压。AEAC中的活性成分C-糖苷黄酮能够阻断钙离子通道的功能,使钙离子无法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血管收缩,进而降低血压。

在这个实验模型里,阳桃降低血压的原理几乎与钙通道阻滞剂类型降压药的降压效应相同。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传统上使用阳桃来治疗高血压等疾病。

(2)利尿剂作用

阳桃是钾、硒、锌以及烟酸和维生素C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良好来源。据美国农业部研究数据显示,100克阳桃中含有133毫克钾、34毫克维生素C、0.6毫克硒、0.36毫克烟酸、0.12毫克锌、0.08毫克铁和0.017毫克维生素B6等矿物质和维生素,可见阳桃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

权威报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指出,钠摄入过多及钾摄入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适度减少钠摄入及增加钾摄入可有效降低血压印度尼西亚Stevani Meiliana带领的研究团队2012年发表的论文给出了阳桃降血压的又一研究成果[10]。

在印度尼西亚,传统药物一直被推荐用于解决高血压问题,其中就包括阳桃。阳桃可以降低血压,减少胃肠道问题,并具有抗氧化作用。该研究样本选择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样本的标准是年龄在17-22岁之间,体重在50-80公斤之间,共90人,被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200毫升的水,第一治疗组给予200毫升的阳桃水提取物(AEAC),第二治疗组给予100毫升AEAC稀释后的100毫升水。结果显示,在给予200毫升阳桃水提取物(AEAC)30分钟后,收缩压显著降低,舒张压降低不显著。而在60分钟和90分钟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显示出显著的降压效果。

表3 040517

研究团队解释,在此实验中阳桃降低血压的实现路径几乎与利尿剂的降压效应相同。利尿剂降低血压的效能来自于增加钠、氯和水的排泄,最终降低血容量和细胞外液体。而阳桃中的钾含量丰富,摄入AEAC导致体内钾的总量增加。钾总量的增加,引起细胞内液浓度的提高,并使得细胞外离子进入细胞内。这导致细胞外体积也同时降低,从而降低血压。

该研究证实了阳桃水提取物(AEAC)对降低血压的效果,通过测量区间和给定的剂量进行实验。血压的测量是在给予200毫升AEAC、100毫升AEAC和100毫升水后的30、60和90分钟进行的。使用SPSS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阳桃水提取物(AEAC)确实可以降低血压。

(3)总黄酮降压模型

植物化学研究表明,目前已从杨桃中分离出大约132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苯醌和它们的糖苷被认为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药理研究表明,杨桃的粗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高血糖、抗肥胖、抗高脂血症、抗肿瘤、抗炎、降血压等。因此,阳桃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价值,尤其是与高血压相关疾病。

2017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发表在《中华中医药杂志》的研究论文显示,阳桃果总黄酮(ACFTF)中含有降血压活性成分,能降低正常大鼠和L-NAME致高血压大鼠的血压[11]。总黄酮泛指黄酮类化合物,而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界的“神奇物质”与“植物黄金”,也是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该实验将大鼠麻醉并固定,将插管接入动脉以测量血压。待血压稳定后,通过十二指肠给大鼠注入不同剂量的阳桃果总黄酮(ACFTF)或 0.9%的氯化钠溶液,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血压的变化。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求出各组大鼠的平均血压值,并分析各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当给大鼠注射 ACFTF 后,5分钟就开始出现了降压作用。20分钟时,无论剂量大小,ACFTF 的降压效果都达到最大程度,而且,血压的下降幅度与ACFTF的剂量大小呈正相关。其中,注射大剂量 ACFTF 的大鼠血压下降最多。本实验提示阳桃果总黄酮中含有降血压作用的活性成分。

(4)抑制ACE活性

早在2004年,国外就有科研团队就阳桃提取物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出阳桃果实中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12]。近年来,国内也有相关团队做过类似的研究。2020年在权威期刊《中国农业科学》发表的论文显示,杨桃果实中每100克重量总酚含量高达234.89±19.85mg。杨桃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包括原儿茶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花青素、表儿茶素和异槲皮苷,其中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酚类物质[13]。

杨桃甲醇提取物及指认酚类物质的 LC MS 图谱
杨桃甲醇提取物及指认酚类物质的 LC-MS 图谱

花青素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植物中易氧化的成分,它们在植物体内与其它组分共同作用,具有高度的生物利用率,Bagchi研究证实:在抗自由基能力及保护因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和抗DNA损伤能力方面花青素显著高于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14]。

花青素还能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降低血压,达到防止中风、偏瘫的作用。 并且花青素能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沉积,通过提高血管壁弹性而达到降压的功能,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5]。

国外研究人员Yamane在其2018年发表的论文里,具体提到了花青素降低血压的主要机理[16]。

血管紧张素是一类具有极强的缩血管作用的肽类物质,参与血压及体液的调节。血管紧张素通过激活血管紧张素受体来收缩血管,是一种神经传递过程,从而使血管收缩并增加血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负责将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I,花青素可以与ACE结合并阻止它的活性,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进而降低血压。同时,花青素还能够刺激一些血管扩张物质的释放,例如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可以放松血管壁,增加血管内腔的直径,降低血管阻力。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得花青素具有降血压的潜力。

众多文献证据表明,阳桃中的大量生物活性化合物和粗提取物具有辅助降低血压等效用,其降压机制是多物质、多模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实现阳桃的降血压效果,就需要对其活性化合物进行有效提取。

2.酒的药用价值

酒在医学上的应用历史悠久,是中国对世界医药学的重大贡献。古籍文献中,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对酒的药用价值有着详尽记载,其中《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酒的方剂竟多达16种。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酒乃水谷精华凝练而成,适量饮用能通血脉、暖肠胃、抗风寒,且因其善行药势、直达脏腑四肢的特性,备受医家青睐。《汉书·食货志》中赞誉酒为“百药之长”,足见古人对酒在医药领域崇高地位的认识。

中医角度认为,白酒归心、肝、胃、肺四经,具备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通经脉、提振阳气、缓解疲劳及引导药力至病所等多种功效,尤其适用于风寒湿痹、筋脉拘挛等症。在医药体系中,酒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溶媒,能够溶解许多水不溶性药物成分,使人体更有效地吸收利用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一致表明,适量饮酒对健康有多重益处。其不仅能提高抗氧化、抗炎和抗抑郁能力,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中风、老年痴呆等风险,有助于调节血压、缓解肝损伤等[17]。国内相关研究发现,白酒中富含亚油酸、丙三醇、甘露醇等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成分[20]。甘露醇作为脱水药和利尿药,可用于降低颅内压、眼内压,防治急性肾功能不全,并具有防止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等功效。环己六醇在治疗肝硬化、肝炎、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等方面亦有广泛应用。

酒中的乙醇作为有机溶剂,能有效提取杨桃中的活性物质

饮酒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关联性已被诸多研究证实[18]。过量饮酒会增加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而适度饮酒则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研究指出,就餐时适量饮用酒精饮料,有助于改善血液纤溶系统的活性,同时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19]。

权威指南《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酒精摄入量应控制在20克以内,严禁过量饮酒和酗酒。须特别指出,酒的药用价值存在于纯粮酿造的酒品中,而非酒精勾兑制品。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质量低劣的白酒,长期饮用此类酒精勾兑酒,易导致慢性酒精中毒。慢性酒精中毒者可能出现大脑皮层、小脑、桥脑等部位病变,同时肝脏、心脏、内分泌腺等器官受损,引发多种酶和维生素缺乏症,最终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因此,消费者在选用酒类产品时,务必关注其酿造原料与工艺,确保饮用真正有益健康的纯粮酒。

3.阳桃露酒由来

露酒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项传承数千年的古老酒类,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当时,甲骨文中所记载的“鬯”字,指的是以黑黍为原料,加入郁金草酿制而成的高级祭酒,用于神圣的祭祀仪式。南宋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卷七中提及:“寿皇时,禁中供御酒名蔷薇露”,可见古代将花果或中草药加入酒中的做法已十分普遍,此类酒即被称为“露”。可以说,古代的露酒如同今日的鸡尾酒,是多种风味与功效的巧妙融合。

阳桃入酒是岭南地区调节血压的古方。通过将阳桃等药食材浸泡于酒中,借助酒液萃取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实现了“以酒行药”的目的,使得药酒相互作用,共同发挥调理作用。现代医学观点认为,酒中的乙醇作为一种有机溶剂,具有出色的溶解性能,能够有效提取阳桃中的活性物质,确保药性得以完整保留。同时,酒作为溶媒,能够增强药物的溶解性与生物利用度,促进人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阳桃露酒由此而来,成为了集养生与美味于一体的特色饮品。

四、窖沣阳桃露酒的优势

1.阳桃高品质果源带

位于北纬22°的广西博白,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被誉为高品质果源的瑰宝之地。这里全年平均气温稳定在怡人的23℃,阳光普照,雨水丰沛,为各类水果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尤其对于阳桃这种水果来说,这片亚热带土地无疑是孕育其优良品质的黄金摇篮。

窖沣阳桃露酒甄选来自广西博白的高山阳桃作为原材料。这里的阳桃树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饱吸湿润的山间雾气,历经四季轮回,结出的果实饱满硕大,营养丰富。为了确保每一瓶阳桃露酒的卓越品质,我们严格遵循黄金糖酸比5.5~9的采摘标准,只选取成熟度恰到好处、糖分与酸度比例均衡的S级大果。经过纯粮精酿的米香型白酒浸提,最终转化为滴滴醇香、富含阳桃独特风味的高品质露酒。

2.露酒与药酒的区别

露酒与药酒虽同属含有药材成分的酒类,但两者在性质、用途、生产监管以及消费场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首先,露酒与药酒分别归属不同的行业范畴。露酒被视为“饮料酒”,其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生理机能,以保健、养生、健体为核心目标,旨在预防疾病、提升健康状态。相比之下,药酒则属于“药”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治疗疾病,具有明确的医疗用途,适用于特定病症的治疗。

其次,露酒与药酒在生产主体和监管体系上有所区分。露酒通常由食品企业制造,遵循食品行业的生产标准和规范,由食品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取得的是“食字号”资质。而药酒则由药厂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进行生产,接受药品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具备“药准字”资质,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在消费对象和使用场景上,露酒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广。除了未成年人和孕妇以外,露酒主要面向亚健康人群及注重养生的消费者,无需医生处方或药师指导即可购买饮用,常见于饭店、商场、超市等一般销售场所。相反,药酒的针对性较强,主要服务于有特定疾病需求的患者,其使用必须在医生开具处方或药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对症用药。因此,药酒通常仅在药店或医院等专业医药销售点出售。

因此,露酒与药酒虽然同为含有药材成分的酒类,但前者侧重于日常保健与养生,适合广泛人群消费,可在常规商业场所购得;后者则具有明确的治疗属性,针对特定病患,需在专业医疗指导下使用,并仅限于药店或医院销售。二者在功能定位、生产监管及销售途径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3.先进的MTWS中温水析技术除草酸

在窖沣阳桃露酒的生产工艺中,采用了先进的MTWS中温水析技术(Medium Temperature Water Separation),这项技术革新在去除果肉中的草酸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的加工工艺,中温水析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阳桃果肉中的草酸和其他不利成分,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住果肉中宝贵的天然营养和风味物质。

在与小作坊的对比中,先进生产线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窖沣酒庄不惜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和技术,确保在每个环节都能遵循严苛的质量标准。通过高效的中温水析流程,阳桃果肉在经过科学处理后,不仅大大降低了草酸含量,还保证了最终产品的纯净度和营养价值。这种工艺上的精益求精,造就了窖沣阳桃露酒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

4.拒绝“科技与狠活”

露酒(LIQUEUR)是以黄酒、白酒为酒基,加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或特定食品原辅料或符合相关规定的物质,经浸提、复蒸馏等工艺制成的具有特定风格的饮料酒。它作为一种古老的酒种已传承发展数千年,与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并称为四大酒种。

窖沣阳桃露酒使用2021年最新修订的露酒执行标准GB/T27588酿造,该标准在基酒和原辅料使用上比以往更严苛,注重中医药传统,更强调寓饮于补和健康养生,工艺更复杂。

相较于旧有的露酒标准(曾采用配制酒标准),新版标准在原料选择、工艺把控上更加严谨。明确规定露酒必须以黄酒或白酒为唯一基酒,严禁使用其他基酒,尤其是酒精勾兑酒。此前,由于露酒一度被归类为配制酒,部分厂商为追求利润与低价,往往采用酒精、糖精、香精与水简单混合的“三精酒”形式,或任意添加违规香精、添加剂,导致市场上的露酒品质参差不齐。如今,露酒新定义的明确,不仅在概念上厘清了露酒的生产标准,更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版露酒标准下,露酒在保留原有酒基特色的同时,明确了以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为原料,并着重提升其口感的适口性与营养补益功能,旨在实现“寓饮于补”的效果。如此一来,露酒正逐步转型为更符合现代消费者健康需求的饮品,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养生保健需求,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露酒品种。

新露酒标准与配制酒标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露酒必须以白酒为基酒,禁止使用其他基酒,特别是酒精勾兑酒;二是露酒原料限定为药食同源材料,不添加任何其他添加剂;三是露酒采用浸提工艺提取有效成分,区别于简单添加调配的做法。窖沣阳桃露酒,其基酒选用纯粮精酿的米香型白酒,而非使用食用酒精加香料甜味剂勾兑的劣质白酒;浸提原料则优选自北纬22°优质果源黄金产区的高山阳桃,杜绝使用浓缩果汁及各类添加剂。精益求精的选材与工艺,确保了窖沣阳桃露酒的高品质与健康属性。

五、饮用指南

酒为百药之长,饮必适量。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少量饮酒有益,有的说饮酒有害,但是大量饮酒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每日摄入大量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均进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酒精摄入量控制在每天20克之内。按照一般计算,酒精含量(g)=饮酒量(ml)×乙醇含量(%)×0.8。以窖沣阳桃露酒为例,酒精度数为18%vol,每日饮酒100ml,那么每日酒精摄入量为100*18%*0.8=14.4g。因此,每日饮用100mL窖沣阳桃露酒,符合指南中建议的酒精摄入量控制在每日20克之内。

六、参考文献

[1] Grossman, E., & Messerli, F. H. (2006). Long-term safety of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49(1), 16-25.

[2] Carlberg B, Samuelsson O, Lindholm LH: Atenolol in hypertension: Is it a wise choice? Lancet 364:1684 – 1689, 2004

[5] Williams B, Mancia G, Spiering W, et al. 2018 ESC/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J]. Eur Heart J, 2018, 39(33):3021‑3104. DOI: 10.1093/eurheartj/ehy339.

[6] Kearney, P. M., Whelton, M., Reynolds, K., Muntner, P., Whelton, P. K., & He, J. (2005). Global burden of hypertension: analysis of worldwide data. The lancet, 365(9455), 217-223.

[7] Nahas, R. (2008).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pproaches to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54(11), 1529-1533.

[8] Vasconcelos, C. M. L., Araújo, M. S., & Conde-Garcia, E. A. (2006). Electr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he aqueous extract of Averrhoa carambola L. leaves on the guinea pig heart. Phytomedicine, 13(7), 501-508.

[9] Soncini R, Santiago MB, Orlandi L, Moraes GO, Peloso AL, dos Santos MH, Alves-da-Silva G, Paffaro Jr VA, Bento AC, Giusti-Paiva A. Hypotensive effect of aqueous extract of Averrhoa carambola L.(Oxalidaceae) in rats: An in vivo and in vitro approach.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1 Jan 27;133(2):353-7.

[10] Wijaya, Stevani Meiliana, Nuraini Farida, and Elyana Asnar. Sweet star fruit reduces blood pressure in normotensive subjects. Folia Medica Indonesiana 48.4 (2012): 198.

[11] 黄婉苏,范氏泰和,禤霏霏等.杨桃果总黄酮对大鼠血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4):1786-1788.

[12] Shui, G., & Leong, L. P. (2004). Analysis of polyphenolic antioxidants in star fruit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022(1-2), 67-75.

[13] 罗牡康,贾栩超,张瑞芬等.杨桃的酚类成分含量及其生物可及性与抗氧化活性[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07):1459-1472.

[14] Bagchi, D., Bagchi, M., Stohs, S. J., Das, D. K., Ray, S. D., Kuszynski, C. A., … & Pruess, H. G. (2000). Free radicals and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importance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xicology, 148(2-3), 187-197.

[15] 魏蕾,吕佳飞,李志洲.花青素的提取纯化、抗氧化能力及功用方面的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31(04):83-86.

[16] Yamane, T. (2018). Beneficial Effects of anthocyanin from natural products on lifestyle-related diseases through inhibition of protease activities. Studies in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58, 245-264.

[17] LIU J, WANG H L, LIU X Y, et al. Chinese liquor extract enhances inflammation resistance in RAW 264.7 and reduces aging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J]. RSC Advances,2018,8:38529-38537.

[18] MarmotMG, ElliottP, ShipleyMJ, etal. Alcoholand blood pressure the INTERSALT study[J].BMJ,1994,308(6939):1263- 1267.

[19] Stranges S,Wu T,Dorn JM, et al. Relationship of alcohol drinking pattern to risk of hypertension[J]. Hypertension,2004,11(6): 813- 819.

[20] 邓依,齐慧,张文学.白酒的生理功效及其评价方法浅析[J].酿酒,2009,36(01):15-17.

 

发表评论